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何说鸦片战争清政府不可能打赢?连乾隆皇帝的尚方宝刀都用洋钢了

冷研作者团队 冷兵器研究所 2020-01-04



编者按:清代刀剑收藏圈里有一个藏友口耳相传的大坑,就是“洋钢”。很多藏家凭借丰富的经验认定某一口刀是老货后,花大价钱买回来,上砥石一打磨,细密的花纹几乎没有,白亮亮一跟条子,硬度韧性还挺高,没说的,洋钢!可以哭了!那么“洋钢”到底是什么?有那么不堪吗?这事还真不好说,起码乾隆皇帝有自己的看法。



所谓“洋钢”刀就是用欧洲进口的钢材成品或半成品打制的中式刀剑。我们一般说,收藏收的就是“真精稀美”。这种“黄皮白心”的刀剑除了刀装外,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审美意趣,而且还摆脱不了“不古”的嫌疑,一般不受玩家青睐。然而对于当时(清代)的人来说,好看不如好用重要。“洋钢”质地纯粹均匀,性能稳定易于加工,是上好的材料。刀匠莫不以用洋钢造刀为荣,为了标榜自己出身“西洋”血统纯正,刀匠们还想出了不少花招。请看我手上拿的这把乾隆年间的佩刀。这把刀属于本地叫“龙叔”的收藏家。(他的藏品大多数出自江河)。



这把佩刀全长90厘米,刀刃长73.5厘米,重心位于刀把前19厘米。全刀重约一斤半。刀柄和刀鞘都是原装,其中刀首年代久远脱落了。在距离握把15~14厘米处,出现了一个奔狼的商标。这个商标这样看看得不够清楚,我们看看他原本长什么样



奔狼这个商标,原本是中世纪时德意志地区,一个叫帕绍的地方的商标。这里出的刀剑是当地拳头产品,行销整个欧洲。后世大名鼎鼎的索林根一开始就是以仿造帕绍的奔狼商标发起来的,类似康帅傅之于康师傅。由于大量同行吹捧,这个奔狼商标的刀剑在16~18世纪就是环地中海一带“高档”的代名词,连高加索的山民都知道奔狼刀好。上图的各种奔狼图标就是奔狼商标在全世界各地的仿品。清代对外贸易的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前代,铁匠们“造不如买”的偷懒想法终于能变成现实。



大清国的一部分铁匠们终于可以不用像自己的前辈那样,忍受手工作坊冶炼出来的质量参差不齐的半成品,可以直接用纯净的钢材制造成品了。他们买来进口的钢材后只要打出型,淬火,装上刀装就能卖了。这把腰刀上的奔狼只是像上图的商标,但并不是帕绍的原版奔狼。所以应该是其他地区仿造的帕绍产品卖到了大清,然后被大清的刀匠们第N次加工的结果。这把乾隆年间的佩刀并不是个例。清代有另一把更出名的刀也是奔狼商标,那就是被誉为大清“尚方宝剑”的遏必隆玲珑刀。



冷研之前的文章《关于尚方宝剑你知道多少?》曾提到,清代没有“尚方宝剑”。但是大清皇帝曾经把遏必隆刀当做“尚方宝剑”用。此刀最早的持有者为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,乾隆十二年(1747年)第一次金川之战时,遏必隆之孙、时任保和殿大学士、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,兵败,乾隆怒夺其职,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,并赐遏必隆刀。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乾隆帝命傅恒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。1851年,太平天国革命爆发,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,行前,特赐遏必隆刀,以壮军威。



从收藏界的实物来看,洋钢和“奔狼”商标打造的清代刀剑大抵集中在乾隆年和之后,极少有康熙和雍正朝的洋钢刀面世。可见乾隆年间是进口钢的爆发期。欧洲和中国分属地球两端,千里迢迢跑一趟,做钢材买卖真的有赚吗?有。1740年,英国人亨茨曼搞出了坩埚炼钢法,到1779,英国人已经可以造出跨度为30.5米的铁桥了。工业革命之后,工业化生产的钢铁,成本终于低到跨越半个地球,仍然可以在大清这个纯农业国卖出,还有充足利润。



清代,洋铁进口量从1867年的11万担上升到1894年的118万担,27年增长了10倍; 铁价则从1867年的2.32两/担下跌至1886年的最低值1.63两/担。而钢铁进口量占全部进口商品价值比重从1871—1873年的不足0.9%,上升到1909—1911年的3%,并于1936年达致9. 8%。


▲在浙江松阳地区发现的石仓文书中有一张咸丰年间嫁女单,在其采购之74件嫁妆中,洋货占到5件: 价值120文的洋盘1件,32文的洋铁铃1件,36文的洋铁痰盒1个,44文洋布、90文洋钱包皮一个。工业产能一旦释放,农业国毫无招架之力


从利润的角度来看土铁洋铁的差距就更大了。1820 年的石仓熟铁批发价格是20文/斤,零售价格则是30文/斤。这些土铁运到在江南市场价格会翻番,达40—50文/斤。而光绪后期,洋铁价格跌至30文/斤,石仓铁就完全没有竞争力了。可能有人会问,不是说大清闭关锁国吗?尤其是乾隆,他不是回信英王乔治三世说“天朝富有四方,惟励精图治,办理政务,珍奇异宝,并不贵重”吗?还说“天朝德威远被,万国来王,种种贵重之物,梯航必集,无所不有”呢?



其实这是今人被皇上套路了。大清国一直都非常渴望对外贸易。说“珍奇异宝,并不贵重”的乾隆皇帝非常稀罕进口的西洋物件,乾隆14年(1749)皇帝曾传谕两广总督: “从前进过钟表、洋漆器皿,亦非洋做,如进钟表、洋漆器皿、金银丝缎、毡毯等件,务要是洋做者方可”,钟表器皿这类玩物还只是让总督搜罗购买,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更是下旨鼓励。清代中国东南沿海各地普遍粮荒,清代自康熙22年(1683)解除海禁开始就大量进口东南亚的大米。


而且从雍正六年开始,对运回米石的泰国华商,全免其米石税,乾隆十六年,对自备资本赴暹罗的内地商民,还给予奖励和赏给职衔顶带。倒是号称年年都大量进口“镔铁”的明代,极少见到确认是铸造花纹钢的刀剑。绝大部分明代刀剑都是普通的焊接型花纹钢。清代远比明代依赖进出口贸易。



既然如此英国佬还卖什么鸦片?卖钢铁粮食棉布都够英国工厂忙活两百年的。理论上实践上都没错,然而当时英国正在开足马力从印度抽血,东印度公司每年有近千万英镑的财政结余要汇回伦敦,印度的贵金属严重外流。印度本身的经济要是完了,东印度公司也就完了。英国本土商品的竞争力并不关东印度公司的事。于是大清在被正经的进口商品痛打之前,先被鸦片折磨了一轮。不要紧,资本的喂养下,这只西方来的奔狼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长好了身体,磨利了爪牙,是一定要在东方帝国身上饱餐一顿的。晚来一点,无非是饿的更狠,撕咬的更凶残罢了


参考资料

彭泽益编: 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》第2册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1957年,第164页。

严中平: 《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》,科学出版社,1955年,第75—76页。

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藏电子版,编号 P21300352

同治《云和县志》,《中国方志丛书》(华中地方第71号) ,成文出版社,1970年,第889 页。

丁格兰( Tegengren,F.R.) : 《中国铁矿志》,第326—327页。

曹树基、蒋勤: 《石仓冶铁业中所见清代浙南乡村工业与市场》,第853、859、866、页。


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、网易新闻•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特色内容。主编原廓、作者灵吸怪,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知道永乐大帝为何要定都北京?


历史上的瑞士佣兵真为了保护教皇而死战吗?



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,微信又双叕改版了!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,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,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